知识与资讯
翻译名家
 
朱威烈:埃及翻译表彰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11-8-2 13:09:00||  点击:2188次||  文章分类:翻译名家||  发布人:翻译家(Fanyijia.com)


奖项简介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文件中指出,阿拉伯国家十年的翻译著作总数还不及西班牙一年的翻译量,这严重影响了阿拉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埃及文化部在总统夫人的直接支持下,于1995年启动了“国家翻译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翻译出版各国优秀人文社会科学著作1000种,因此也称为“千书工程”。2005年底,第1000种书出版。2006年2月埃及文化部再次举办“翻译与文化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庆祝这项浩大工程的胜利完成,由总统夫人亲自向来自英、美、法、德、西、意、中、俄、日等国的十位长期致力于将阿拉伯优秀著作翻译成世界各主要文字的教授、学者颁发表彰奖,并组织座谈、采访,听取他们在翻译工作中的感受和意见,藉以增进埃及与各国文化的互动和交流。

朱威烈,生于1941年10月,浙江省嘉善县人,阿拉伯语专家,中东问题专家。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入北京大学东语系,主修阿拉伯语专业。1965年毕业后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19781980年由国家公派赴埃及开罗大学进修。回国后历任上海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研究室主任、阿语系副主任、主任、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2000年12月底起任现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朱威烈曾担任过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兼阿拉伯语组组长等职。现继续担任《阿拉伯世界研究》期刊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等职。1994年被聘为约旦皇家伊斯兰思想研究院院士,2001年被聘为埃及开罗阿拉伯语科学院通讯院士。

朱威烈从事教学工作40多年,一直致力于阿拉伯语言、文学、文化和中东问题的研究工作,已发表出版的著作、译作30余种,数百万字。主要有《亚非国家的对外开放》、《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世界热点:中东》、《站在远东看中东》、《国际文化战略研究》,主编《当代中东国家社会与文化》丛书(10种)、工具书《当代阿拉伯文学词典》、《简明汉阿词典》等;主要译作有《阿拉伯马格里布史》、《(古兰经)选》、《埃及》、《阿拉伯非洲历史文选》、《走向深渊》、《回来吧,我的心》、《初恋岁月》、《鸦片》、《蒙面人》、《折断的翅膀》、《中东艺术史•古代》、《中东艺术史•从希腊入侵至伊斯兰征服》、《无身份世界的爱国主义——全球化的挑战》、《十字路口》等。目前正推动并参与阿拉伯经典著作翻译与研究。

朱威烈自上世纪80年代起即呼吁并着手推动中国中东学、阿拉伯学、伊斯兰学的构建。鉴于国内对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原典著作十分匮乏,学术积累相对薄弱,近年来他一边积极组织队伍翻译、研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经典遗产,一边努力加强与中东国家、西方国家的文明对话工作。2005年5月19日,朱威烈获埃及高教部表彰奖,2006年2月11日,又获埃及总统夫人颁发的“翻译表彰奖”。

(资料来源:《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