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行业 |
![]() |
中译公司会议口译人才培训模式
发布时间:2011-8-30 13:53:00|| 点击:2261次|| 文章分类:翻译行业|| 发布人:翻译家(Fanyijia.com)
作者:于洋 【 内容摘要】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使得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以及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会议口译成为了构筑起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交流桥梁的工程师。作为依然属于新生事物的会议口译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而作为站在金子塔尖的高端人才的培养也日益成为包括学术界以及专业翻译公司的关注。本文旨在阐明目前翻译公司在培养会议口译人才方面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了翻译公司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市场以及公司发展的需求。 【 关键字】 会议口译、 同声传译、 交替传译、 口译人才培养、 口译、 长期记忆、瞬时记忆 【 正文 】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使得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着中国的国际参与日益增多以及近年来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高质量的会议口译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国际交流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与此同时会议口译人才培训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更多地关注,各大外语学院,学术机构,商业培训机构等也开设了各种针对会议口译的培训项目。 一. 会议口译市场分析 根据中国外文局统计,2005年中国翻译市场规模为人民币210亿元。根据国际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和美国一家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60%),2006年将达到227亿美元,而中国翻译市场今年产值将超过300亿元,中国翻译市场需求正面临着急剧膨胀的趋势。会议口译作为翻译行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也随着国际会议的增多成为行业的新的增长点。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在中国举行的不同规模的国际会议展览超过2000多个。包括联络陪同口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在内的会议口已成为这些国际会议的重要沟通工具之一。在北京、上海之外举行的国际会议往往也都会向这两地来借调译员。 目前国内的会议口译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AIIC目前在中国的会员人数为26人,其中北京15人,上海11人,目前而全国经验丰富的同声传译也不过百余人。译员构成主要分为了政府派、学院派和自由译员。政府派指在政府外事部门负责翻译任务的译员,译员多为各高翻学院背景,接受过专业会议口译培训,以外交部翻译室为代表;学院派是以目前各高翻学院中教授会议口译专业的教师为主,此类以北外、上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为代表;自由译员日渐成为了会议口译的主要的代表,译员主要是接受过同声传译系统培训的译员,高翻院校毕业译员,同时也有部分由别的行业转作同声传译的译员。目前国内对于同声传译人员资质认证方面国内尚没有统一的完善的认证体系,除了AIIC成员和联合国译员,其他的主要是以译员的专业背景以及国际会议时间进行判断。 二.会议口译培养模式 会议口译由于其特殊的专业特质,因此在人才培训和培养方面要求达到系统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并重。会议口译目前尚无完善的教材,包括目前开设会议口译专业的外语院校,他们主要依靠实践经验教学。就会议口译来说基本的模式主要是:记忆训练 – 笔记训练 – 交替传译 – 影子练习 – 同声传译,其间穿插听力强化、语音校对、技巧训练和专题训练。在课程设置方面,各外语院校也都在努力摸索各自的培训的模式。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作为国内成立时间最长并且一直为联合国提供翻译服务的专业服务公司,成立了会议口译部,着手会议口译人才的培训,这也是中译公司会议口译部的特点。由于会议口译人才特定的培养训练模式要求更多的实践与经验的积累,因此我们也始终在摸索翻译公司中会议口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 翻译公司会议口译人才培养中的几个误区 1.最常见的一种观点是,多做笔译可以促进同声传译。基于翻译公司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则,同传译员在会议量不足的情况下从事笔译工作,似乎也顺理成章。但是由于工作机理的不同,只有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笔译,才能相应的促进口译水平的提高,反之会使译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而退步。由于翻译公司的笔译,多是程式化翻译工作,在纠错或者译员自我纠错消化的时间很少。只有专门针对同传技巧训练进行的笔译,给译员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纠错,才能最终相互促进。2.同声传译不是万金油。同传专业的毕业生需要一个渐进过程才能够适应国际会议的同传任务,操之过急只能适得其反。3.同传译员拿来当作交传译员用,同样应该表现优秀。人们普遍认为,口译中陪同口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这三种形式的难度是递增的,同理高级别的人才理所当然的应该可以胜任下一级的任务。4.同声传译是随叫随到,信手拈来不需要做什么准备。由于人们对同声传译的高度神秘感,使得人们误认为作为金字塔尖的这个人群,不需要费力就可以出口成章。从上述的这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让我们同时看到,翻译公司如欲培养出优秀的同传译员所面临的挑战。 (二)翻译公司会议口译人才培养模式 1. 语言环境与沟通技能 会议口译不同于笔译,它更多强调的是不断的实践与练习,并且需要始终保持对语言的敏感度。而翻译公司的工作性质决定翻译们需要安静地进行独立思考,而能翻不能说的现象已经是司空见惯。另外,在同声传译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译员对内容进行同声传译可能没有问题,但是独立表达观点却有一定的问题。因此翻译公司应创造更好的英文的环境,在提高语言的使用率同时,提高译员的交流表达能力。会议口译在工作实践中,除了需具备口译能力之外,从翻译服务提供方角度,我们更希望看到译员在交流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在服务实践中,笔者认为英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比重约为70%,而同客户之间的沟通技巧的比重占30%。语言能力是根本,而沟通技巧则是翻译公司以及译员品牌建立的助推器,并且有利于公司客户的维护。 2. 培训的系统化与专业化 对译员进行系统化与专业化的培训,是翻译公司实现高效管理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于新译员,尽管他们在学习期间,已经接受了系统的会议口译方面的培训,但是翻译公司为新员工提供的培训应该更多注重两个方面的效果:首先是能够保证译员在会议量不饱和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一定的训练量。其次,通过培训向译员提供实战经验以及专业化流程培训。教学研究同专业化的翻译仍然存在差别,因此公司内部的培训应注重协助译员的角色转换。此外,在专业化的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平衡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技巧的培训。由于翻译公司需要对资源有效使用最大化,因此对于译员必须要求达到一专多能,在保证同声传译的前提下,实现交替传译的高水平。同声传译与交替传译工作模式不同,虽然交替传译作为同声传译培训的必经阶段,但是交传与同传却面临不同的压力,交替传译主要使用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同笔记相结合,译员要求平衡记忆与笔记之间的关系,并且译员需要承受直接同听众面对面的心理压力,而同声传译主要使用瞬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需要瞬时对信息进行处理,同时由于同声传译借助设备以及使用翻译间,在心理压力层面上更多来自快速信息处理方面。因此从一定意义来说,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不能在同一层面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同声传译译员会因为长时间缺乏使用长期记忆和笔记,而无法从事重要交替传译工作。因此,在公司的内部培训中应该着眼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同声传译+交替传译)。强化的记忆训练和笔记练习,可以更全面地拓展译员的能力。 3. 知识的多样化与深入化 “同声传译需要对所有的事情都有所了解,同时又要对了解的事物要知其全部”。这是一句对同声传译工作性质的比较贴切的描述。同声传译由于其人才的稀有性也专业特殊性,它不仅要求外语水平高,同时要求译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以及对各专业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公司内部的培训过程中,需要对译员的知识结构及对重要领域的专业程度进行强化。定期的组织各领域专家的讲座以及政经时事、外交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讲座,都是对译员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中译公司定期邀请外交部翻译室、北外高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以及政府其他部门的专家等定期举办知识讲座,通过此类活动可以有助于译员充分认识会议口译中非语言因素(Extra-Linguistic Elements)的重视,完善知识体系。同时对于每一次国际会议实战经验进行总结,包括质量、会议口译技巧、行业词汇等进行评估与总结。及时地纠正与总结,可以避免类似错误在译员的实践中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形成口译的不良习惯。 4. 客户教育与译员保护 同声传译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源于中央电视台转播伊拉克战争时首次采用同声传译,人们开始渐渐了解以前这群幕后英雄。尽管这样,在实践中仍然有许多客户缺乏对会议口译的了解,这些主要表现在对会议口译质量的评估、译员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方面。如,有的客户认为会议口译,包括交传和同传,译员就应该做到100%的内容翻译,这实际是不可能的任务。而即便是在全球实践中以及AIIC评估中认为同传能够实现80%的内容传递,就已经算是一场成功的会议了。有的客户有时出于成本考虑之要求使用一名同传译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从翻译公司的运作流程来看,公司应该主动向客户介绍会议口译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帮助客户避免可能产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司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有效地保护译员。客户教育已经成为翻译公司市场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公司对译员的保护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考量:(1)信心对于译员的成长,就像树苗成长离不开水的灌溉。翻译公司应该特别注重对新译员信心的培养,并且在实践操作中应始终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揠苗助长。(2)避免由于客户方造成的原因,导致译员工作失误或受到不公评价。特别是在质量把控方面,往往容易因客户对会议口译的理解不够造成认为译员存在翻译质量问题。因此,公司应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控制流程,保证通过对整个流程的控制,实现对最后质量的控制(目前国际上尚无对会议口译质量评估的标准),以此实现保护公司译员权益的目的。 三. 结论 会议口译为迅速崛起的中国走向世界做出贡献,同样他们也让世界越来越多地了解中国。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会议口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了解金字塔尖的人群的价值与特征,深入地进行分析,才能为翻译公司培养出并挽留住优秀的会议口译人员。我们期待着与我们的译员一同为2008年北京奥运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构筑起一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 更多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