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见闻 |
![]() |
从自学者到自由译者--写在国际翻译日
发布时间:2011-9-4 21:33:00|| 点击:2173次|| 文章分类:翻译见闻|| 发布人:翻译家(Fanyijia.com)
1958 年,我初中毕业。那年,我13岁。我的舅父是那所中学的教师,他看到我的试卷。尽管成绩优异,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的原因,我失学了。我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自学生涯。 后来,我到工厂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先后自学了英、德、日三门外语,自学了机械、计算机和机电一体化三门专业的专业知识。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小平同志举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1985年前后,我所在的那家小厂,也随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浪潮,从德国引进了一条生产线。在那个小厂,我算是外语较好的一个。翻译引进技术资料的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的头上。那时,我只懂一点英语,刚学了一点日语。开始,要进行检索工作,寻找我们的合作伙伴。那时,当然没有Google.有人对我说,你不是在大海里捞针吗?如今用Google在几秒钟内就能做到的事情,那时就象在大海中捞针那样困难。我到上海科技情报所检索那浩无烟海的资料。一本又一本《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一本又一本《德温特世界专利创新索引》,……。我终于在那浩无烟海的本本中查到了我们厂所需要的专业资料。在当时,能那样做的还是少数人。后来我又发现,我们找到的资料中,80%以上是德语的。面对那么多的德语资料看不懂,我不知所措。那么多的有用的东西,就让它睡觉吗?《参考消息》上的一则广告真如雪中送炭:安徽工学院招收德语函授。我喜出望外,立即报了名。德语函授班的学习时间是一年,可我怎么也觉得时间太长了。我恨不得一个晚上就能翻译手上的这些宝贵资料。我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只学了8个月,就开始动手翻译原版的德语科技资料。回想那时的情况,真是难啊!?我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我学习一年结业时,就给函授老师献上了一份礼物:一篇从原版杂志译出的文章。不久,我和某大学的几位老师合作,于1986年出了一本译文集。那时距我开始学习德语也不过一年多一点时间,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事情。 还有值得一提的一件事。当时,给我们引进的这家德国公司是一家在该行业很有名气的厂家。当时我们花了10万马克买了他们公司的工艺技术资料。可当我用英语对他们资料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我的看法时,他们立即给我回了信。我一时找不到那封信。但信的内容我至今记得很清楚。来信说: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每天都会产生新的问题。现在想来,这就是"人类的文化多元性". 现在,利用多年来学到的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我为为数众多的单位翻译了一百多万字的资料,当了一个自由译者。没有上述的经历,我也不可能做一个自由译者。 联想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文化多元性的全球宣言中提到的那句话:"人类的文化多元性犹如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必要".我多年来的经历说明,世界上需要那么一些人从事各国语言文字之间的交流,我为作为一个自由译者感到自豪。 更多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