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家 |
![]() |
叶廷芳:翻译人生自主而美
发布时间:2011-9-12 22:54:00|| 点击:2407次|| 文章分类:翻译名家|| 发布人:翻译家(Fanyijia.com)
穿过稍显逼仄的过道,清晨迷蒙的曙色把叶廷芳推到眼前。整理衣装,调制好早上喝的咖啡,这位德语文学翻译家把日常生活的每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跟记者分享了书房中从世界各地带回的各式“珍藏”后,在沙发上坐定,他侧着身子,保持着倾听的姿势。言语之间,记者不禁被他儒雅中和的气质深深感染。他的眼神始终淡定,旧式金丝边眼镜后面,一脸坦然的微笑。左臂那只空空的袖管兀自垂立着,见证了他从一个乡间残疾少年,成长为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德语文学翻译家的艰辛历程。 和叶廷芳交流,时有酣畅淋漓之感。因为他的直率、本真,即使在敏感问题上,也乐意跟人分享意见,却从不掩饰自己鲜明的立场。谈到对自己颇有影响的冯至、朱光潜、何其芳、田德望等前辈,他满怀感激。特别是对导师冯至,他感念在心。正是因为冯至的申诉及钱钟书等学者的干预,叶廷芳才突破重重障碍,终于在1980年获得了赴德国深造的机会。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冯至的客观评价:老先生在一些时候过于唯唯诺诺,明哲保身,缺少一个知识分子所应有的独立精神。由此说到知识分子到底该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叶廷芳对此难掩失望之情,“当下很多所谓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人格,缺乏说真话的胆量。他们私下里牢骚满腹,却少有在公共场合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太聪明,太世故了!” 作为一个外国文学翻译家,叶廷芳同样关注国内作家的创作动态。谈到诺贝尔情结,他一言以蔽之:诺奖强调的是对当代文学的推动和创新,如果在美学上没什么突破,我们的作家就休想获奖。他感慨道:“当代作家想象力、原创力普遍不够,特殊体验比较浅,哲学功底差,缺少自己独创的艺术思想。”谈及翻译问题,他把主要原因归结为盛行于出版界的浮躁之风,“我认为消除翻译的弊害,出版社必须首先提高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叶廷芳并不讳言自己的“残疾”:小时候一次意外的摔跤受伤,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他永远失去了左臂。但他并不抱怨,“真不知是命运的有意亏待,还是无意成全。”他说,“假如没有失去这一只手臂,现在我可能是个农民,很可能是一名基层干部……不会是现在的我。” 正是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让他与卡夫卡这位命运多舛的作家不期而遇后,产生深深的共鸣。叶廷芳回忆说:1964年,他被时任中国科学院外文所所长的冯至,从北大调来专门从事德语文学研究。“当时,分配给我的任务是编辑现代文艺理论译丛。在那些西方报刊上,我经常看见‘卡夫卡’的名字及相关评论,却没有看到过卡夫卡的作品。”此后,政治运动随之而来,外国文学也成了没人敢摸的禁区。1970年,他和外文所的其他教授、研究员一起,被下放到河南息县的社科院“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两年后,从干校回来,何其芳一心想翻译海涅的诗,需要学德文,就找了德语专业毕业的叶廷芳做“老师”。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也经常去淘旧书店。“中国外文书店,在通县有一个仓库,那里积压着大量的书,‘文革’时没人买,大约有200多万册”,这堆书里,就有一本正被廉价清理的前民主德国出版的《卡夫卡选集》。 其时,尽管卡夫卡在“二战”后的西方文坛早已是名闻遐迩,但在国内知道他的人却很少。叶廷芳回忆说:书买回去的当晚,他就读了一个通宵,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当即,我就萌发了从德文翻译卡夫卡作品的念头,但当时的政治环境,使我无奈地搁置译书的计划。” 一直到十年动乱结束,叶廷芳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宿愿。他一边翻译卡夫卡作品,一边鼓起勇气写文章为卡夫卡“翻案”,只是依然心有余悸,以至当他在《世界文学》发表国内第一篇介绍卡夫卡的文章时,仍不得不用“丁方”的化名。然而,就是凭着翻译、研究卡夫卡的韧劲,数十年来,他克服了资料匮乏等种种困难,先后写出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等专著,翻译了《卡夫卡文学书简》等,此后,又推出了由他主编和主译的十卷本《卡夫卡全集》,叶廷芳一步步把卡夫卡推向中国公众的视野,而他本人,也成长为国内卡夫卡研究的权威学者。同样是在“文革”期间,叶廷芳在一家旧书店买到一本作为反面教材出版的“黄皮书”《老妇还乡》,看后深受触动。等到1978年,随着政治气候的回暖,译介卡夫卡的同时,他决心从原文即德文本翻译迪伦马特。他也成了国内翻译迪伦马特作品的第一人,也是唯一访问过迪伦马特的中国人。他选编并承担主要翻译的《迪伦马特喜剧选》,在戏剧界反响很大,不仅译文全部变成了戏剧脚本,而且经他的大力推荐,迪伦马特至少有7部剧作被搬上中国舞台,成为在中国上演率最高的外国剧作家之一。 几年后,叶廷芳才发现自己首次引进的卡夫卡与迪伦马特的作品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他们有共同的创作特征,就是‘悖谬’。”这也正好是迪伦马特美学的核心概念。如今在文化领域广为流传的这个词,当时他却费了很大一番心思。“为确定这个词德语原文的译名,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敲,还为此与哲学及美学界的朋友反复琢磨,最后才确定了下来。”这也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翻译观。在他看来,文学翻译有着太多的艰辛和奥秘,但首要坚持的原则,就是要结合自己的研究,力求做到形神兼备。 人物链接 叶廷芳,著名学者、翻译家。1936年生于浙江衢州;北大毕业;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导,原研究室主任;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全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剧协会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专著《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等多部;散文集《美的流动》等多部;译著《迪伦马特戏剧选》等多部;编著《卡夫卡全集》等30余部。(傅小平) 更多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