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资讯
翻译理论
 
略谈翻译的标准
发布时间:2011-9-19 22:20:00||  点击:3463次||  文章分类:翻译理论||  发布人:翻译家(Fanyijia.com)


 

      大家对翻译好坏的标准当然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但我还是觉得严复的“信达雅”是个很不错的标准。这三个字每个字代表翻译的不同方面或阶段,缺一则不足以成为质量上乘的翻译: “信”或者说对原文意思准确的理解和反映(哪怕因为目的语习惯的限制不得不采取意译或转译)当然必不可少,因为没有了这一条,翻得再文从字顺或雅致耐读都有误导读者之嫌。对文字要求高的严肃文学(尤其是诗(推荐阅读:诗类文章)歌)、法律、或学术研究一类的文献就不用说了,哪怕是纯粹为了传达(一次性消费)信息的文字,比如旅游手册,翻译总还是要做到准确表达原文意思(虽然在后一种情况一般用不着字斟句酌),否则为什么要翻译呢?
      钱锺书先生以一个“化”字总结他的翻译之道,但他也绝对是要首先讲究对原文的准确理解的,否则又从哪儿开始“化”呢?说到诗歌翻译,有的朋友可能读过许渊冲的中国古诗英译,我当年读他一些翻译时也不得不叹服他老先生在英译中押韵的本事,我也承认他的不少诗歌翻译很有见地和水准,但我还是不认为为着音韵而牺牲中文原文的意象或本来意思是最上乘的译法(虽然许教授的大胆转译经常也似乎达到了和原文内通--但一个外国人如果要认真研读中国的古诗,为什么不好好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呢,所以我不认为中国古诗最好的外语翻译得照顾他国读者,使用他们更熟悉的意象或典故--只是为着普及中国古诗的影响而做的翻译当然另论)。也许我多少受了王小波对翻译看法的影响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或重温)他《青铜时代》的自序“我的师承”,看第一页的前半部就行。王小波也许称不上“伟大”的中文作家(上天也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时间--may he rest in peace),但个人以为他对净化和发展当代的汉语(文学)语言是有相当功绩的。后人会记得他。
      顺便提一下英语学习本身。ECO论坛的不少朋友中文都不错,但恕我直言,很多人对英文的掌握显然还欠火候。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翻译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原文表达法的理解,但如果说到加深对英语(和其所蕴含文化)的掌握,我不认为翻译是最好或最快的办法。还是先要多读各类英语原文(小说和“散文”(essays),财经著作,政论文,影评书评,人物传记,历史述说,新闻报道等等都可涉猎--光是看一份杂志--哪怕是《经济学人》--是不够的),同时勤查纸质的英英和英汉字典(两者功用不同)--翻字典的动作和词条在书上的位置都会有助于你记住所查的内容)。其实《新概念英语》第四册(基本上都是名家--包括丘吉尔--的原文)对于提高英语水平是很有用的,虽然这些年人们好像不怎么提它了。那本教材的好处是帮助你弄明白选读的那些文章中重要的用法。如果不进行大量而且长期的阅读,并且准确地记住相当数量的表达法(包括常用词汇的不同含义),学习外语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在英语实力相当弱的情况下花大量时间在翻译上,就有些舍本逐末了。套用武侠小说的说法,就是应该先苦练内功(英语和汉语水平本身),否则是难以成为一个译林高手的......
      “达”应是文从字顺,符合目的语(此为现代汉语)的自身表达习惯。这当然也很关键,不然译文不仅不好读,有时甚至会让人不知所云。不消说,那也是对咱们母语的破坏和不尊重。另一方面,语言总是活的,所以汉语中不怎么说的表达法也不能说就都得处死,但即使是那种不得以而自创的表达法,也还是应该符合汉语最基本的语感或构词、构句原则。
      “雅”其实有点偏颇,如果原文并不雅,难道也要非把它翻得雅致不成?翻译在做到了“信”和“达”之后,再进一步的讲究就是让译文尽量在风格上靠近原文。英语原文的风格千差万别,翻成汉语自然不应该听起来都是一种调子。(举一个小例子,a hell of a senator翻成“好一个参议员”就还行,翻成“一位伟大的参议员”就基本丢失了原文的风格)。《经济学人》杂志对自己的文风有整体的讲究(所以也极少让作者署名,除非是杂志外的名人写的文章,比如前不久林毅夫的那篇),也一直以其精炼雅致的文风以及英国式幽默自豪,所以翻译这份杂志(或曰报纸--这是该杂志对自己的称呼--英语中的magazine传统上没有newspaper严肃)时咱们仔细推敲字句的翻译还是值得的。
      翻译毕竟不是纯粹的创作,如果各位也有立言之志,那还是自己从头开始创作吧。咱们中国人翻了一两百年别人的好东西,也该多出产一些好东西让别国人民群众去翻翻了。(光靠咱们古人不行。)其实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了(越来越多的英语母语使用者已经在翻译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影视作品了)。咱们有机会和能力也要“与有荣焉”,不让他人专美啊。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