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见闻 |
抄袭之风蔓延翻译界
发布时间:2011-12-13 12:46:00|| 点击:2703次|| 文章分类:翻译见闻|| 发布人:翻译家(Fanyijia.com)
提到“抄袭”这个概念,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学术论文这一类的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对于翻译作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翻译不是原创,应该不存在抄袭的问题”。 事实上,抄袭之风早已蔓延到翻译界,很多翻译作品都存在着抄袭的问题。去年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翻译侵权官司,《爱的教育》的译者王干卿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告上法庭,原因就是该社出版的《爱的教育》涉嫌侵权,这是王干卿6年来的第14个官司。王干卿表示,很多翻译家都像他一样,遭遇被抄袭的情况,只是很少有人去坚持维权。 记者曾经购买过不同译者翻译的同一部外文经典,结果一对照发现译文中除了人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类似的经历。 在出版行业越来越市场化的背景下,海量的外国文学被引进到中国,但不少翻译作品的质量却频频受到质疑,除了从业者翻译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抄袭的存在。 由于时间紧,酬劳低等原因,不少译者都是兼职,他们并不愿意为了微薄的酬劳投入太大的精力,自然不可能像老一辈翻译家那样沉下心来每天只译500到1000字,要想能够做到又快速又高产,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借鉴”过去的版本。 江芸曾经是一家出版机构的编辑,她告诉记者,他们翻译的办法是找几个大学外语系的研究生来翻译。“因为大学生比专业翻译便宜,如果过去曾经有人翻译过,出版社还会把译本拿给译者"参考"。”她说,有时候时间紧张的时候,出版方甚至会暗示译者,可以根据原来的作品“修改”。 江芸提及的这种出版社直接暗示译者抄袭的做法不多,但也绝对不是个别情况。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因为出版社审查把关不严,从而纵容了抄袭的发生。 “那种直接原文照搬的抄袭,过去时有发生,现在已经不多见,因为中国的知识产权观念越来越强,因为害怕被人发现,抄袭变得越来越巧妙,隐蔽性也越来越强。”江芸告诉记者。 从这些抄袭者来说,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稍微“敬业”一点的,会参照外文原版书,某一些部分能够有自己的翻译。而图“省事”的,则直接在中文译本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不过现在最流行的做法,参照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版本进行抄袭,抄一段改一段,加字减字,经过这样的“乾坤大挪移”,就成为了自己的翻译作品。 抄袭对于翻译界乃至出版市场的损害都是显而易见的,老出版家沈昌文曾经说过:“翻译界最糟糕的风气是抄袭,市场上什么热门就抄什么。”要想减少这种抄袭之风,需要的不仅仅是译者的自律,更需要出版社改变在翻译作品上急功近利的做法,提高译者的稿酬,也需要版权协会以及法院等能够切实保护译者的版权。 身为电气工程师的“小二”因为翻译出版两本卡佛作品而出名,也令民间翻译团队更加自信,像《魔戒》之类的经典名著,他们也想另辟蹊径译出一个“轻松版”。 更多文章
|